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24495434232258&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活潑可愛的婧嫣姊姊,從郵局退休後,決心從事助人事業,在55歲時取得USC社工碩士,並以社工師的身份持續自我實現。
為了幫助社區內逐漸邁向老化的鄰居,婧嫣姊姊主動提供房子讓我們改造為「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概念的樣品屋,期待讓更多人都可以終生生活無障礙。
這份奉獻的心讓人好感動,我們會全力以赴達成這項挑戰的!
We are going to make your dream home come true!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壓力管理拼貼畫(Collage for Stress Management)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24253887589746&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在Lifestyle Redesign的壓力管理活動中做的拼貼畫,上面都是我喜歡的東西哦!是一個很棒的自我探索活動!
Doing a craft in a stress management activity in Lifestyle Redesign class. These are the things I love!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24253887589746&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在Lifestyle Redesign的壓力管理活動中做的拼貼畫,上面都是我喜歡的東西哦!是一個很棒的自我探索活動!
Doing a craft in a stress management activity in Lifestyle Redesign class. These are the things I love!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來自印度的祝福(A Blessing From India)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7869091561559&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收到國中同學陳旻緯從印度加爾各答寄來的明信片!也收到象徵吉祥與成功的象神Ganesh的祝福,真的好感動。
這幾個月,持續於Facebook上看到旻緯在世界各地勇敢的壯遊紀錄,他徒步遊歷了澳洲、新加坡、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到現在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王國。旻緯以深刻而感性的圖文,記錄下風土民情、貧富生死以及旅伴的人生故事,也曾走進垂死之家,在付出中體會生命的本質。
在旻緯毫無保留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人生廣闊的可能,也在笑淚交織之際思索生命的本來樣貌。謝謝你帶我們一起冒險,祝福你有最豐富、精彩的旅途。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7869091561559&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收到國中同學陳旻緯從印度加爾各答寄來的明信片!也收到象徵吉祥與成功的象神Ganesh的祝福,真的好感動。
這幾個月,持續於Facebook上看到旻緯在世界各地勇敢的壯遊紀錄,他徒步遊歷了澳洲、新加坡、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到現在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王國。旻緯以深刻而感性的圖文,記錄下風土民情、貧富生死以及旅伴的人生故事,也曾走進垂死之家,在付出中體會生命的本質。
在旻緯毫無保留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人生廣闊的可能,也在笑淚交織之際思索生命的本來樣貌。謝謝你帶我們一起冒險,祝福你有最豐富、精彩的旅途。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為委內瑞拉祈禱(Pray for Venezuela)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6826721665796&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你在射殺你曾發誓要保護的人。(You're shooting who you swore to protect.)」
根據統計,去年委內瑞拉(Venezuela)有兩萬五千人死於謀殺,2月12日青年節,委內瑞拉有數萬名學生上街頭抗議政府放任犯罪猖獗、貧富差距、通貨膨脹以及官員貪污等亂象。原本平和的示威活動,隨著一名槍手向人群開槍急轉直下為流血衝突,一陣混亂中,警方對手無寸鐵的學生開槍掃射、拳腳相向,至少有三名學生死於槍擊,數十人受傷,百名示威者被逮捕。
其後三天,出於對無辜傷亡及政府腐敗的憤怒,學生隨後癱瘓了首都卡拉卡斯(Caracas)的數條主要公路,在上級指示下,警方動用高壓水柱與催淚瓦斯驅離抗議學生,軍方更出動多輛裝甲車,全副武裝駐守市區的主要幹道。
為阻止國內民眾知道真相,政府封鎖了國外媒體和廣播,以及抗議學生持續上傳流血衝突影音的Twitter。詭異的是,窗外頻頻槍聲大作,電視畫面卻是一片祥和。
事實上,委內瑞拉的原油蘊藏量在世界數一數二,算是資源豐富的國家。還記得來自委內瑞拉的同學Gabriela,在課堂上興奮地介紹家鄉的美麗風景和臨床的愉快經驗,課後我天真地問她:「既然妳這麼愛委內瑞拉,職能治療師的待遇又好,為什麼要來美國呢?」「我不想在自己家附近被射殺。」她面露哀淒地說⋯
從前遙遠的國際新聞,現在就發生在朋友的國家,讓人心痛落淚⋯
Please pray for them. May God bless Venezuela.
委內瑞拉學生紀錄影片: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6826721665796&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你在射殺你曾發誓要保護的人。(You're shooting who you swore to protect.)」
根據統計,去年委內瑞拉(Venezuela)有兩萬五千人死於謀殺,2月12日青年節,委內瑞拉有數萬名學生上街頭抗議政府放任犯罪猖獗、貧富差距、通貨膨脹以及官員貪污等亂象。原本平和的示威活動,隨著一名槍手向人群開槍急轉直下為流血衝突,一陣混亂中,警方對手無寸鐵的學生開槍掃射、拳腳相向,至少有三名學生死於槍擊,數十人受傷,百名示威者被逮捕。
其後三天,出於對無辜傷亡及政府腐敗的憤怒,學生隨後癱瘓了首都卡拉卡斯(Caracas)的數條主要公路,在上級指示下,警方動用高壓水柱與催淚瓦斯驅離抗議學生,軍方更出動多輛裝甲車,全副武裝駐守市區的主要幹道。
為阻止國內民眾知道真相,政府封鎖了國外媒體和廣播,以及抗議學生持續上傳流血衝突影音的Twitter。詭異的是,窗外頻頻槍聲大作,電視畫面卻是一片祥和。
事實上,委內瑞拉的原油蘊藏量在世界數一數二,算是資源豐富的國家。還記得來自委內瑞拉的同學Gabriela,在課堂上興奮地介紹家鄉的美麗風景和臨床的愉快經驗,課後我天真地問她:「既然妳這麼愛委內瑞拉,職能治療師的待遇又好,為什麼要來美國呢?」「我不想在自己家附近被射殺。」她面露哀淒地說⋯
從前遙遠的國際新聞,現在就發生在朋友的國家,讓人心痛落淚⋯
Please pray for them. May God bless Venezuela.
委內瑞拉學生紀錄影片: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輪椅專用電動車 Kenguru(An Electric Car Designed for People in Wheelchairs)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ursuing.ideal.life/photos/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222198554640015/?type=1&relevant_count=1
對輪椅使用者來說,開車時在輪椅和駕駛座間轉位,是一個繁瑣又危險的過程,很多時候需要仰賴他人開車接送,影響到其獨立性和自尊心。
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的美國律師Stacy Zoern也深受其苦:「我的活動範圍像是被困在半徑十個街區內。」
2010年,當Stacy Zoern看到來自匈牙利的Kenguru電動車(沒錯,就是袋鼠的諧音!),只需要從汽車後門將輪椅沿著斜坡駛入後就可以輕鬆上路,感到非常心動!她費盡千辛萬苦說服發明者Istvan Kissaroslaki將公司從匈牙利搬到美國德州,積極地尋找投資者,開發適合輪椅使用者的新一代電動車。
就在2014年1月,Kenguru終於在美國生產了!並開放美國消費者預購,只需要25000美金,一年後就可享受獨立自在的生活,且因為綠能科技和助益到身心障礙者,售價還可能受到政府的補助而下降。Stacy Zoern甚至因為引進造福社會的Kenguru,受到總統Obama的表揚。
從自己的需求看到他人的需求,進而為同一群體全力付出,Stacy Zoern的堅持與同理,幫助更多人超越障礙、活出自由。
Kenguru白色款使用實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s_QDH8jYyk
Kenguru黃色款使用實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8tDpRzUsO04
Kenguru卡通概念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qr_TXRcQ
美國總統Obama談論Kengur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W0Kd7OxjN0
Kenguru官方網站:
http://www.kenguru.com/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ursuing.ideal.life/photos/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222198554640015/?type=1&relevant_count=1
對輪椅使用者來說,開車時在輪椅和駕駛座間轉位,是一個繁瑣又危險的過程,很多時候需要仰賴他人開車接送,影響到其獨立性和自尊心。
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的美國律師Stacy Zoern也深受其苦:「我的活動範圍像是被困在半徑十個街區內。」
2010年,當Stacy Zoern看到來自匈牙利的Kenguru電動車(沒錯,就是袋鼠的諧音!),只需要從汽車後門將輪椅沿著斜坡駛入後就可以輕鬆上路,感到非常心動!她費盡千辛萬苦說服發明者Istvan Kissaroslaki將公司從匈牙利搬到美國德州,積極地尋找投資者,開發適合輪椅使用者的新一代電動車。
就在2014年1月,Kenguru終於在美國生產了!並開放美國消費者預購,只需要25000美金,一年後就可享受獨立自在的生活,且因為綠能科技和助益到身心障礙者,售價還可能受到政府的補助而下降。Stacy Zoern甚至因為引進造福社會的Kenguru,受到總統Obama的表揚。
從自己的需求看到他人的需求,進而為同一群體全力付出,Stacy Zoern的堅持與同理,幫助更多人超越障礙、活出自由。
Kenguru白色款使用實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s_QDH8jYyk
Kenguru黃色款使用實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8tDpRzUsO04
Kenguru卡通概念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qr_TXRcQ
美國總統Obama談論Kengur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W0Kd7OxjN0
Kenguru官方網站:
http://www.kenguru.com/
可愛機器人教你程式語言(Bo & Yana)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816201555061646
過去,歐美企業掌握了多數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英文」幾乎是孩子們學習的第二語言;這些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程式語言」逐漸比英文還要普及全球,世界各國已逐一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
這個當下,全世界有數百億的機器正在以程式與人類溝通,同時也彼此溝通,又由於行動裝置的普遍性,程式與網路所聯合形成的數位世界,成了新的主流影響力。
「Play-i」是幾位曾於Google和Apple工作的工程師所成立的科技公司,他們設計了可愛的機器人「Bo」和「Yana」,可根據孩子的基礎從點選行動裝置上的按鈕到實際撰寫自己的程式,協助孩子自然而然學習基本的程式語言,並在過程中訓練數學邏輯、問題解決和創意發想。
像三顆小球的「Bo」,可以被設計來做無限的任務,像是:基本動作、偵測障礙、複雜程序,像一顆大眼睛的「Yana」則提供許多不同的角色扮演,機器人間可互相溝通,還可以將孩子撰寫好的程式分享到網路上,這幾乎是孩子可以玩一生的玩具!
Play-i - Delightful Robots for Children to Program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uLDQDaPHy9E
Play-i 官方網站:
https://www.play-i.com/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816201555061646
過去,歐美企業掌握了多數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英文」幾乎是孩子們學習的第二語言;這些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程式語言」逐漸比英文還要普及全球,世界各國已逐一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
這個當下,全世界有數百億的機器正在以程式與人類溝通,同時也彼此溝通,又由於行動裝置的普遍性,程式與網路所聯合形成的數位世界,成了新的主流影響力。
「Play-i」是幾位曾於Google和Apple工作的工程師所成立的科技公司,他們設計了可愛的機器人「Bo」和「Yana」,可根據孩子的基礎從點選行動裝置上的按鈕到實際撰寫自己的程式,協助孩子自然而然學習基本的程式語言,並在過程中訓練數學邏輯、問題解決和創意發想。
像三顆小球的「Bo」,可以被設計來做無限的任務,像是:基本動作、偵測障礙、複雜程序,像一顆大眼睛的「Yana」則提供許多不同的角色扮演,機器人間可互相溝通,還可以將孩子撰寫好的程式分享到網路上,這幾乎是孩子可以玩一生的玩具!
Play-i - Delightful Robots for Children to Program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uLDQDaPHy9E
Play-i 官方網站:
https://www.play-i.com/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美麗的意外(Special Field Trip)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5807555101046&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今晚和老師被鎖在教室外半個小時都進不去,結果⋯
老師用高級轎車載我們去Starbucks校外教學!且因為無法播放投影片,我和老師提出好幾個思考已久的遠距服務創業計劃,並鉅細靡遺地討論服務、客群、財務、倫理、法規等問題,老師覺得可行性很高,也給了非常偏闢入理的建議;又因為討論得很仔細,老師不小心透露她有三間營運良好的公司,原來我剛剛得到的是大老闆的建議啊!這門課真是太物超所值了!!
感謝今晚的美麗意外!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5807555101046&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今晚和老師被鎖在教室外半個小時都進不去,結果⋯
老師用高級轎車載我們去Starbucks校外教學!且因為無法播放投影片,我和老師提出好幾個思考已久的遠距服務創業計劃,並鉅細靡遺地討論服務、客群、財務、倫理、法規等問題,老師覺得可行性很高,也給了非常偏闢入理的建議;又因為討論得很仔細,老師不小心透露她有三間營運良好的公司,原來我剛剛得到的是大老闆的建議啊!這門課真是太物超所值了!!
感謝今晚的美麗意外!
USC紀念品(USC Souvenirs)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5710568444078&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今天是Grad Fair的最後一天,想到回臺灣就買不到USC紀念品,又看著大家在校園內穿著紀念T-Shirt半年多,顧不得平常的省吃儉用,忍不住衝了80鎂。作為Trojan生涯的留念,值得!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5710568444078&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今天是Grad Fair的最後一天,想到回臺灣就買不到USC紀念品,又看著大家在校園內穿著紀念T-Shirt半年多,顧不得平常的省吃儉用,忍不住衝了80鎂。作為Trojan生涯的留念,值得!
奇妙的情人節禮物(A Special Valentine's Gift)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5633751785093&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Happy Valentine's!」在走去BookStore的路上,被一位帥哥送巧克力,還附了一張有趣的小紙條⋯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5633751785093&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Happy Valentine's!」在走去BookStore的路上,被一位帥哥送巧克力,還附了一張有趣的小紙條⋯
驚喜的A+(A Surprising A+)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5614135120388&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5614135120388&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Advanced Seminar的每堂課都由同學輪流帶領團體討論,比較不同的理論,並談理論和臨床連結時可能產生的議題。
消化加起來近百頁的論文和教科書,並引導團體討論抽象的議題,對剛從重度語言障礙進步至中度的我,簡直是如登天般的龐大挑戰,交作業和帶領時一直祈禱可以及格。
在同學們哀鴻遍野地討論出分結果時,我瞇著眼膽戰心驚地接過作業⋯沒想到是「A+」!看到評語「A really excellent first paper」,有中樂透的驚喜感。
感謝老師的鼓勵,期待可以趕快進步到輕度!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從臺灣走向世界(From Taiwan to the World)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ursuing.ideal.life/photos/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221618541364683/?type=1&relevant_count=1
今天的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課程,由我來做第一次的口頭報告,主題是公共空間(Public Shared Spaces)。
為推展國民外交,留學期間的報告投影片總是必備臺灣的介紹,數次下來,美食、溫泉、101已經講得很熟悉了,也習慣同學們發現美麗小島的驚豔目光,但今天的開頭更是讓大家的眼睛為之一亮——是臺北市長郝龍斌去年12月於通用設計競賽頒獎典禮的報導。
文中提到臺北市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建構友善的生活環境日益重要,市府團隊已將通用設計運用在國民住宅、花博園區、低底盤公車、路平專案、升降梯⋯等,目標在打造真正適合任何人居住的「通用設計城」。
先前的課程中,老師提到通用設計是檢驗社會先進程度的指標,但因為構思不易和缺乏社會關注,體貼各個族群的設計少之又少。這篇短短的報導讓大家都很驚訝,原來這個未曾聽過的地方,竟有如此先進的思維;我也很意外,繼被讚譽為臺灣之光的健保卡後,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看在他國眼裡,竟是如此珍貴。
用國際視野看臺灣,這塊土地真的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ursuing.ideal.life/photos/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221618541364683/?type=1&relevant_count=1
今天的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課程,由我來做第一次的口頭報告,主題是公共空間(Public Shared Spaces)。
為推展國民外交,留學期間的報告投影片總是必備臺灣的介紹,數次下來,美食、溫泉、101已經講得很熟悉了,也習慣同學們發現美麗小島的驚豔目光,但今天的開頭更是讓大家的眼睛為之一亮——是臺北市長郝龍斌去年12月於通用設計競賽頒獎典禮的報導。
文中提到臺北市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建構友善的生活環境日益重要,市府團隊已將通用設計運用在國民住宅、花博園區、低底盤公車、路平專案、升降梯⋯等,目標在打造真正適合任何人居住的「通用設計城」。
先前的課程中,老師提到通用設計是檢驗社會先進程度的指標,但因為構思不易和缺乏社會關注,體貼各個族群的設計少之又少。這篇短短的報導讓大家都很驚訝,原來這個未曾聽過的地方,竟有如此先進的思維;我也很意外,繼被讚譽為臺灣之光的健保卡後,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看在他國眼裡,竟是如此珍貴。
用國際視野看臺灣,這塊土地真的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職能治療國際學生碩士學程品質提升會議(Discussion of future OT MA-1 program)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5096135172188&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USC OT非常用心提昇教學品質,每年都會與在學國際學生及畢業生討論未來碩士學程的走向。
從今年開始,在碩士學程前的暑假,將會開設針對臨床及研究的英語課程,及因應該年度NBCOT申請及考照的說明課程,協助學弟妹順利渡過留學的轉銜生涯。
來自不同國家的治療師,認真地為學弟妹爭取權益,代表自己的國家表達訴求,大家有志一同的無條件付出,讓人為之動容。
另外有個好消息,留美的學長姊近期正積極籌備國際學生支持團體,請學弟妹放心地申請USC,學長姊都會很樂意協助你實現夢想哦!
Summer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English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連結:
http://ot.usc.edu/academics/summer-english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5096135172188&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USC OT非常用心提昇教學品質,每年都會與在學國際學生及畢業生討論未來碩士學程的走向。
從今年開始,在碩士學程前的暑假,將會開設針對臨床及研究的英語課程,及因應該年度NBCOT申請及考照的說明課程,協助學弟妹順利渡過留學的轉銜生涯。
來自不同國家的治療師,認真地為學弟妹爭取權益,代表自己的國家表達訴求,大家有志一同的無條件付出,讓人為之動容。
另外有個好消息,留美的學長姊近期正積極籌備國際學生支持團體,請學弟妹放心地申請USC,學長姊都會很樂意協助你實現夢想哦!
Summer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English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連結:
http://ot.usc.edu/academics/summer-english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真實情境的日常生活功能訓練(ADL Training in Real-life Contexts)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20917558101448&set=a.118514268341778.1073741831.116850985174773&type=1&relevant_count=1
上課時看到一個很適合說明職能治療師如何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Training)的概念影片,雖然影片來自於德國的Medical Park,但和目前於美國所見的臨床現場相當接近。
ADL -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English) 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sRP_GClYFA
德國Medical Park官方網站:
http://www.medicalpark.de/en/main/home.htm
職能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協助個案在最小協助下以至獨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進而成功參與社會,因此訓練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為了協助個案順利在社區生活。
事實上,學習效果最好的訓練,是在個案的真實生活情境下執行日常活動(安全考量下先可採用調整活動難度的模擬情境)。影片中,個案在模擬情境以替代程序、輔具支持下練習過馬路、加油、開車、洗碗、洗澡,再到社區內實際執行。治療師於過程中引導個案以病後的身體狀態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可說是個案的「生活教練」。
上個月向於美執業多年的學姊取經,學姊提到治療師訓練個案洗澡時,是請個案在浴室實際練習,從浴室的防滑、脫衣服、進入浴缸的轉位、清洗身體至穿衣服的完整程序,在徵求個案同意及注重隱私的前提下,個案是真的一絲不掛的認真練習「洗澡」!(這是我過去在臺灣無論執業或養成教育都從未接觸的。)
或許是受限於醫療資源,以及健保下的龐大治療量,使得個別化治療及臨床教學有執行上的困難。美國治療室罕見的推拉箱(Sanding Box)、站立桌(Standing Table)是臺灣治療室必備的設備和活動;反之,生活情境模擬在教學醫院外卻是寥寥可數。
還記得上學期的臨床課程中,老師一句當頭棒喝:「請把你們的套杯(cones)收起來,想想個案生活中的需要!」也點醒了我們職能治療師的職責所在——以人為本。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20917558101448&set=a.118514268341778.1073741831.116850985174773&type=1&relevant_count=1
上課時看到一個很適合說明職能治療師如何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Training)的概念影片,雖然影片來自於德國的Medical Park,但和目前於美國所見的臨床現場相當接近。
ADL -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English) 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sRP_GClYFA
德國Medical Park官方網站:
http://www.medicalpark.de/en/main/home.htm
職能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協助個案在最小協助下以至獨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進而成功參與社會,因此訓練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為了協助個案順利在社區生活。
事實上,學習效果最好的訓練,是在個案的真實生活情境下執行日常活動(安全考量下先可採用調整活動難度的模擬情境)。影片中,個案在模擬情境以替代程序、輔具支持下練習過馬路、加油、開車、洗碗、洗澡,再到社區內實際執行。治療師於過程中引導個案以病後的身體狀態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可說是個案的「生活教練」。
上個月向於美執業多年的學姊取經,學姊提到治療師訓練個案洗澡時,是請個案在浴室實際練習,從浴室的防滑、脫衣服、進入浴缸的轉位、清洗身體至穿衣服的完整程序,在徵求個案同意及注重隱私的前提下,個案是真的一絲不掛的認真練習「洗澡」!(這是我過去在臺灣無論執業或養成教育都從未接觸的。)
或許是受限於醫療資源,以及健保下的龐大治療量,使得個別化治療及臨床教學有執行上的困難。美國治療室罕見的推拉箱(Sanding Box)、站立桌(Standing Table)是臺灣治療室必備的設備和活動;反之,生活情境模擬在教學醫院外卻是寥寥可數。
還記得上學期的臨床課程中,老師一句當頭棒喝:「請把你們的套杯(cones)收起來,想想個案生活中的需要!」也點醒了我們職能治療師的職責所在——以人為本。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美國遠距醫療學會(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812821845399617
Want to develop your Telehealth career? 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 offers free membership to students! You can get latest news in Telehealth from official website, e-mails, and conferences. Let's create new possibilities in healthcare!
http://www.americantelemed.org/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812821845399617
Want to develop your Telehealth career? 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 offers free membership to students! You can get latest news in Telehealth from official website, e-mails, and conferences. Let's create new possibilities in healthcare!
http://www.americantelemed.org/
《Occupational Science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2794082069060&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因為Amazon斷貨,剛剛終於收到等待兩個月的《Occupational Science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了!
此書是學界大師的心血結晶,嘗試用各種角度回顧及展望職能科學的發展,探討不同領域的應用,及理論與實務的連結。捧著精美的裝訂時讓人真的有「拜讀大作」的感覺,很值得引進至臺灣的職能科學教育哦!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2794082069060&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因為Amazon斷貨,剛剛終於收到等待兩個月的《Occupational Science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了!
此書是學界大師的心血結晶,嘗試用各種角度回顧及展望職能科學的發展,探討不同領域的應用,及理論與實務的連結。捧著精美的裝訂時讓人真的有「拜讀大作」的感覺,很值得引進至臺灣的職能科學教育哦!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校車司機(School Bus Drivers)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1699825511819&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每次坐校車都是緊湊生活中的調劑,非裔司機們不約而同地隨著輕快的黑人音樂搖擺,當司機與同鄉興奮地聊起來時,語調裡特有的節奏感好好聽,像是在欣賞即興的Rap,好有趣。:)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1699825511819&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每次坐校車都是緊湊生活中的調劑,非裔司機們不約而同地隨著輕快的黑人音樂搖擺,當司機與同鄉興奮地聊起來時,語調裡特有的節奏感好好聽,像是在欣賞即興的Rap,好有趣。:)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負荷中的甜蜜(The Sweet Burden)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1015168913618&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距離畢業只剩下最後幾個月了,這學期完全可以從大家的臉上辨認出學分數,累(16)、疲倦(18)、不成人形(20)⋯
一邊扛著千斤重擔,一邊品味負荷中的甜蜜,很享受持續吸收尖端知識、增長思考格局的留學時光,當學生固然幸福,但讓世界更美好更讓人期待!
圖片來源:
http://www.deshow.net/animal/tired-kitten-633.html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11015168913618&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距離畢業只剩下最後幾個月了,這學期完全可以從大家的臉上辨認出學分數,累(16)、疲倦(18)、不成人形(20)⋯
一邊扛著千斤重擔,一邊品味負荷中的甜蜜,很享受持續吸收尖端知識、增長思考格局的留學時光,當學生固然幸福,但讓世界更美好更讓人期待!
圖片來源:
http://www.deshow.net/animal/tired-kitten-633.html
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谷底登峰(Climbing the Mountain of Life)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07657029249432&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雖然感受到經過上學期的磨練,能力、態度和觀點都有明顯的所得,可成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挑戰增長的幅度,令人好無力⋯
相信跌落到谷底,就是準備爬上高峰的時候了,期許新的一年即便帶著眼淚也能勇敢前進!
圖片來源:
http://m.flickr.com/#/photos/village2/2037176989/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07657029249432&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雖然感受到經過上學期的磨練,能力、態度和觀點都有明顯的所得,可成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挑戰增長的幅度,令人好無力⋯
相信跌落到谷底,就是準備爬上高峰的時候了,期許新的一年即便帶著眼淚也能勇敢前進!
圖片來源:
http://m.flickr.com/#/photos/village2/2037176989/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站立式移動輔具(Robotic Mobilization Device)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804631699551965
在美由於注重生活獨立,近來的研發趨勢從輪椅漸進到可站立的移動輔具,TEK的Robotic Mobilization Device即是其一。
Robotic Mobilization Device協助Spinal Cord Injury的朋友可以自行安全地從坐姿到站姿,獨立進行生活自理,並由於眼神接觸的高度不再只有坐著的高度,參與社交生活也能維持自尊。
如此體貼的設計很值得我們參考,說不定以臺灣的創意和技術,會有更多更棒的點子喔!
TEK官方網站:
http://www.matiarobotics.com/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jellyfish/posts/804631699551965
在美由於注重生活獨立,近來的研發趨勢從輪椅漸進到可站立的移動輔具,TEK的Robotic Mobilization Device即是其一。
Robotic Mobilization Device協助Spinal Cord Injury的朋友可以自行安全地從坐姿到站姿,獨立進行生活自理,並由於眼神接觸的高度不再只有坐著的高度,參與社交生活也能維持自尊。
如此體貼的設計很值得我們參考,說不定以臺灣的創意和技術,會有更多更棒的點子喔!
TEK官方網站:
http://www.matiarobotics.com/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活出生命的深度——Sam Berns(Life According to Sam)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13972138795990&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relevant_count=1
2014年1月10日過世的Sam Berns,年十七歲,是一種罕見疾病早老症(Progeria)的患者。
早老症患者在兒童時期會有提早老化的現象發生,平均餘命十三歲,致病機制尚不明,僅知可能是第11對染色體上LMNA的基因發生變異。
在Sam 22個月大被診斷出早老症後,父母親即致力於早老症的研究,除了和上天多爭取一些時間以延緩兒子的老化狀況,也展現了對全世界400多位早老症患者的大愛。
由於不知能不能擁有下一刻,Sam非常珍惜得來不易的每一天,努力實踐每個夢想,HBO甚至拍了一個紀錄片「Life According to Sam」,記錄他專注在正向、積極、有意義的生活。在一段訪問中,笑咪咪的Sam希望大家想起他時只要記得:「I have a happy life.」
去年的TED演說中,Sam分享了他快樂的人生哲學:「Be OK with what you ultimately can't do, because there is so much you CAN do.」提醒我們珍惜所有,看到自己所能。
Sam短暫而豐富的人生展現了「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深度。」或許早老症不是一個疾病,而是上天贈送給人間深刻的一堂課。
My philosophy for a happy life: Sam Berns at TEDxMidAtlantic 201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6m1o-tM05g
Life According to Sam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dHjvbrHDjU
Life According to Sam電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12m28awk48
圖片來源:
http://m.hbo.com/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13972138795990&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relevant_count=1
2014年1月10日過世的Sam Berns,年十七歲,是一種罕見疾病早老症(Progeria)的患者。
早老症患者在兒童時期會有提早老化的現象發生,平均餘命十三歲,致病機制尚不明,僅知可能是第11對染色體上LMNA的基因發生變異。
在Sam 22個月大被診斷出早老症後,父母親即致力於早老症的研究,除了和上天多爭取一些時間以延緩兒子的老化狀況,也展現了對全世界400多位早老症患者的大愛。
由於不知能不能擁有下一刻,Sam非常珍惜得來不易的每一天,努力實踐每個夢想,HBO甚至拍了一個紀錄片「Life According to Sam」,記錄他專注在正向、積極、有意義的生活。在一段訪問中,笑咪咪的Sam希望大家想起他時只要記得:「I have a happy life.」
去年的TED演說中,Sam分享了他快樂的人生哲學:「Be OK with what you ultimately can't do, because there is so much you CAN do.」提醒我們珍惜所有,看到自己所能。
Sam短暫而豐富的人生展現了「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深度。」或許早老症不是一個疾病,而是上天贈送給人間深刻的一堂課。
My philosophy for a happy life: Sam Berns at TEDxMidAtlantic 201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6m1o-tM05g
Life According to Sam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dHjvbrHDjU
Life According to Sam電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12m28awk48
圖片來源:
http://m.hbo.com/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開學了!(A New Semester)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98990133449455&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開學第一周,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的課程是畢業前的最後衝刺,每堂都有的討論課和口頭報告讓腎上腺素高高低低,腦袋再度被充實的作業和期刊填滿。
很喜歡生活回到緊張刺激、又有韻律的節奏,有意義的忙碌讓人感到生命的價值。
繼續Fight on!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98990133449455&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開學第一周,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的課程是畢業前的最後衝刺,每堂都有的討論課和口頭報告讓腎上腺素高高低低,腦袋再度被充實的作業和期刊填滿。
很喜歡生活回到緊張刺激、又有韻律的節奏,有意義的忙碌讓人感到生命的價值。
繼續Fight on!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寶貴的投資(Valuable Investment)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76400972375038&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每次繳鉅款給USC都有一點坐吃山空的焦慮⋯看到這幾年來的血汗錢就這樣隨帳單拂袖而去,真希望我的孩子會自己帶糧食來啊!(衝著糧食多生幾個。XD)
但每天都可以學習最尖端的學術和實務進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臺灣在國際上的定位,無疑是這輩子最寶貴的第一筆投資!
謝謝親愛的USC!我知道你值得!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76400972375038&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每次繳鉅款給USC都有一點坐吃山空的焦慮⋯看到這幾年來的血汗錢就這樣隨帳單拂袖而去,真希望我的孩子會自己帶糧食來啊!(衝著糧食多生幾個。XD)
但每天都可以學習最尖端的學術和實務進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臺灣在國際上的定位,無疑是這輩子最寶貴的第一筆投資!
謝謝親愛的USC!我知道你值得!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臺灣之光(Proud of Taiwan)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73988102616325&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theater
下午分享臺灣的職能治療現況,介紹全民健保的制度設計以及健保IC卡記載個人病史時,來自各國的同學們嘖嘖稱奇:「I think Taiwan's healthcare system is the best!」、「It's a miracle!」
身為醫療人員,健保常讓我們苦不堪言,可不得不承認,雖然當前健保需要設計出更完善的配套措施,但其風險分擔與互助精神確實值得肯定。
無論政經現狀多困難,持續創造真正的助益,還是會被國際看見。
臺灣,加油!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73988102616325&set=a.464978406850631.124262.100000154267360&type=1&theater
下午分享臺灣的職能治療現況,介紹全民健保的制度設計以及健保IC卡記載個人病史時,來自各國的同學們嘖嘖稱奇:「I think Taiwan's healthcare system is the best!」、「It's a miracle!」
身為醫療人員,健保常讓我們苦不堪言,可不得不承認,雖然當前健保需要設計出更完善的配套措施,但其風險分擔與互助精神確實值得肯定。
無論政經現狀多困難,持續創造真正的助益,還是會被國際看見。
臺灣,加油!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多元性傾向的老年支持服務(Supportive services for LGBT seniors)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87232731469931&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美國的高齡化社會,隨著國民平均餘命(2013年為78.6歲)及老年人口(2000年為總人口2%,2050年預期為5%)增加,使得老年人的相關議題日益受到重視。幾次課程下來,除了對老年人的性教育和安全有更多認識,下午的議題尤其特別,我們討論到老年人的「性傾向」。
隨著時代發展,美國社會對多元性傾向者的權益保障越趨成熟,目前已有16個州和1個特別行政區在法律上認可同性婚姻,其他州雖未保障同性婚姻,但承認其他州所核可的婚姻關係。
除了同性戀者,其他性傾向者議題也受到關注,不同於異性戀的性傾向被泛稱為「LGBT」,取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首位字母。
LGBT今日在美國的權益並非一蹴可幾,在2003年Lawrence v. Texas,539 U.S.558判決前,同性性行為在美國仍屬違法。可令人驚訝的是,早在1978年,紐約已成立了服務高齡LGBT的非營利機構──Services and Advocacy for GLBT Elders (SAGE),致力於協助高齡LGBT建立美好的晚年生活。
Services and Advocacy for GLBT Elders (SAGE)官方網站:
http://www.sageusa.org/
高齡LGBT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苦痛掙扎及社會污名化,始終承受著高度身心壓力。步入晚年的他們,多數常在社區中遭受到攻擊行為,甚至在就醫時被高度敏感的醫療人員歧視。且由於過去在家人、鄰居、朋友等人際關係中屢屢受挫,在生活上落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我覺得自己像是賤民(pariah)。」一位在護理之家遭受嚴重霸凌的女同性戀者自白。
根據2009年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調查,跨性別者有50%存在自殺意念,遠高於同性戀、雙性戀者的5%及異性戀的2%。倖存下來的高齡LGBT,多是害怕受傷而足不出戶,或自我認同低落,焦切期盼死亡的到來。
旨在提供高齡LGBT安全的生活環境,支持LGBT分享多元觀點與身分認同的Open House於此應運而生。之所以稱作「Open」,是指真正包含異性戀及非異性戀的「所有人」,並推廣包容多元性傾向的觀念。Open House在San Francisco的社區提供高齡LGBT租屋、醫療和長期照護服務,並持續地搜尋潛在的高齡LGBT,協助在社會角落擔心受怕的他們在支持性環境下融入社區。
「對我而言,Open House就像是生與死的選擇。」一位住民深沈地長嘆。
Open House介紹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e3a4jGJ478
Open House官方網站:
http://openhouse-sf.org/
相對美國已發展高齡LGBT的支持服務35餘年,臺灣最近沸沸揚揚的「多元成家方案」才正將非異性戀者的法律議題搬上檯面,但願在正反兩極激烈論戰的同時,世界各國當前異性戀與LGBT群體的共存現況,可以協助臺灣社會取得最佳平衡。
圖片來源:
http://www.hdwallpapersinn.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ee9.jpg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87232731469931&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美國的高齡化社會,隨著國民平均餘命(2013年為78.6歲)及老年人口(2000年為總人口2%,2050年預期為5%)增加,使得老年人的相關議題日益受到重視。幾次課程下來,除了對老年人的性教育和安全有更多認識,下午的議題尤其特別,我們討論到老年人的「性傾向」。
隨著時代發展,美國社會對多元性傾向者的權益保障越趨成熟,目前已有16個州和1個特別行政區在法律上認可同性婚姻,其他州雖未保障同性婚姻,但承認其他州所核可的婚姻關係。
除了同性戀者,其他性傾向者議題也受到關注,不同於異性戀的性傾向被泛稱為「LGBT」,取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首位字母。
LGBT今日在美國的權益並非一蹴可幾,在2003年Lawrence v. Texas,539 U.S.558判決前,同性性行為在美國仍屬違法。可令人驚訝的是,早在1978年,紐約已成立了服務高齡LGBT的非營利機構──Services and Advocacy for GLBT Elders (SAGE),致力於協助高齡LGBT建立美好的晚年生活。
Services and Advocacy for GLBT Elders (SAGE)官方網站:
http://www.sageusa.org/
高齡LGBT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苦痛掙扎及社會污名化,始終承受著高度身心壓力。步入晚年的他們,多數常在社區中遭受到攻擊行為,甚至在就醫時被高度敏感的醫療人員歧視。且由於過去在家人、鄰居、朋友等人際關係中屢屢受挫,在生活上落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我覺得自己像是賤民(pariah)。」一位在護理之家遭受嚴重霸凌的女同性戀者自白。
根據2009年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調查,跨性別者有50%存在自殺意念,遠高於同性戀、雙性戀者的5%及異性戀的2%。倖存下來的高齡LGBT,多是害怕受傷而足不出戶,或自我認同低落,焦切期盼死亡的到來。
旨在提供高齡LGBT安全的生活環境,支持LGBT分享多元觀點與身分認同的Open House於此應運而生。之所以稱作「Open」,是指真正包含異性戀及非異性戀的「所有人」,並推廣包容多元性傾向的觀念。Open House在San Francisco的社區提供高齡LGBT租屋、醫療和長期照護服務,並持續地搜尋潛在的高齡LGBT,協助在社會角落擔心受怕的他們在支持性環境下融入社區。
「對我而言,Open House就像是生與死的選擇。」一位住民深沈地長嘆。
Open House介紹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e3a4jGJ478
Open House官方網站:
http://openhouse-sf.org/
相對美國已發展高齡LGBT的支持服務35餘年,臺灣最近沸沸揚揚的「多元成家方案」才正將非異性戀者的法律議題搬上檯面,但願在正反兩極激烈論戰的同時,世界各國當前異性戀與LGBT群體的共存現況,可以協助臺灣社會取得最佳平衡。
圖片來源:
http://www.hdwallpapersinn.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ee9.jpg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日光節約時間(Daylight Saving Time)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51723441509458&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今天凌晨2:00日光節約時間結束囉!ipad和iphone很貼心地自動調整了,一般手錶、電器請自行調慢一個小時。
美國的日光節約時間每年從3月的第二個星期日(2013年是3月10日)凌晨2:00開始,需要將時鐘撥快一個小時(變成3:00),於11月的第一個星期日(2013年是11月3日)凌晨2:00結束,時鐘調慢為1:00。
在天比較早亮的季節,將時間提前一小時,可以幫助人早睡早起,充分利用光照資源,進而節約用電;反之在天比較晚亮的季節,將時間調慢一個小時,可以配合人的生理時鐘。真是人性化的有趣制度!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51723441509458&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relevant_count=1
今天凌晨2:00日光節約時間結束囉!ipad和iphone很貼心地自動調整了,一般手錶、電器請自行調慢一個小時。
美國的日光節約時間每年從3月的第二個星期日(2013年是3月10日)凌晨2:00開始,需要將時鐘撥快一個小時(變成3:00),於11月的第一個星期日(2013年是11月3日)凌晨2:00結束,時鐘調慢為1:00。
在天比較早亮的季節,將時間提前一小時,可以幫助人早睡早起,充分利用光照資源,進而節約用電;反之在天比較晚亮的季節,將時間調慢一個小時,可以配合人的生理時鐘。真是人性化的有趣制度!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來自內在的聲音(Voices from Within)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83384685188069&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以往系上研討會大多是各國學者的學術討論,這天中午很特別,由一位丹麥藝術家Tove Nyholm分享她的裝置藝術作品──「Voices from Within(來自內在的聲音)」。
「Voices from Within」的構想啟發於原籍德國、流亡到紐約的猶太政治理論家Hannah Arendt的一個重要思維:
“Only through this constant mutual release from what they do can men remain free agents, only by constant willingness to change their minds and start again can they be trusted with so great a power as that to begin something new.”
透過具象的作品探討抽象的「寬恕」並非易事,但Tove Nyholm巧妙地在作品中傳達了「寬恕」的情感經驗,協助人們在與作品互動後,自發性地相互交流,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神奇設計呢?
Tove Nyholm接觸了幾位受訪者,邀請他們分享生命中寬恕或被寬恕的回憶,並在徵求對方同意後製成錄音檔,以保存受訪者當下深刻的情緒。她製作了一個巨大而黑暗的迷宮,迷宮內設置有很多個轉角,錄音檔被放置在各個角落的發光線框裡。
參考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KB1OcI9j5g
走進迷宮,尋著伸手不見五指的幽暗,隨著謹慎而緩慢的腳步,遠處傳來的悠悠嗓音也越來越清晰。再往前幾步的黑暗角落裡,人聲源自於五角形的發光線框,訴說著一段關於「寬恕」的生命故事。人們可以選擇站在線框外,與故事保持一段距離,也可以選擇站進線框,主動讓聲音中的嘆息、啜泣、懺悔充斥體內,隨著故事的情緒起伏。
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的故事,如:一位男同志感到被神拋棄、女孩被繼父偷窺洗澡的恐懼、因吸毒入獄而與女兒長痛的闊別...無論多麼心如刀割,最後,在「寬恕」與「被寬恕」中,被輕輕的放下了。
參考音檔:
http://www.tovenyholm.dk/English/sounds.htm
在走出迷宮後,參與者承擔著許多生命的情感,也很自然地引發內在的共鳴,因此,參與者大都不約而同地分享個人經驗,並撫慰彼此心中的傷痛…
這個作品在丹麥、紐約得到了熱烈的迴響,下一站卻是一個特別的地方──烏干達。
如前一陣子廣為流傳的「KONY 2012」影片所述,烏干達反政府游擊隊「Lords Resistance Army」掀起的腥風血雨是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這個恐怖組織綁架數千名孩童,並逼迫其成為童兵和性奴隸,童兵在暴力訓練中被要求肢解自己的親人和喝死者的鮮血,女孩被關在軍營裡隨時遭受蹂躪,大多數都不幸慘遭輪姦。巨大的痛苦籠罩著被撕裂的社會,戰爭帶給受害者的精神創傷,在社會中潛伏著沉重的隱患...
KONY 2012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4MnpzG5Sqc
當「Voices from Within」計畫來到了烏干達,巨大的迷宮已不適用狹隘的居住地,居民甚至沒有看過音響。Tove Nyholm為了配合當地的風土民情,大幅調整了裝置:茅草屋的中央放置著一面烏干達傳統的大鼓,在鼓面下包裹了音源,人們圍坐成一圈,聆聽當地人民以盧干達語所訴的「寬恕」經驗。
在動盪不安的政局下,人們內心的恐懼成了不能說的祕密,密度極高的住宅區,人們的情感卻是極端疏離的。奇妙的是,在走出了承載生命故事的茅草屋,參與者開始試著交談,在情感交流中展現真性情...
「Voices from Within」聚焦於聽覺的設計,透過他人生命故事的誘發,引導人們走入彼此的內心釋放傷痛,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以藝術為媒介的深度治療。除了讚嘆藝術帶來的生命厚度,身為治療師,Tove Nyholm的獨特設計也帶給我們另一個角度的省思。
Tove Nyholm官方網頁:
http://www.tovenyholm.dk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83384685188069&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以往系上研討會大多是各國學者的學術討論,這天中午很特別,由一位丹麥藝術家Tove Nyholm分享她的裝置藝術作品──「Voices from Within(來自內在的聲音)」。
「Voices from Within」的構想啟發於原籍德國、流亡到紐約的猶太政治理論家Hannah Arendt的一個重要思維:
“Only through this constant mutual release from what they do can men remain free agents, only by constant willingness to change their minds and start again can they be trusted with so great a power as that to begin something new.”
透過具象的作品探討抽象的「寬恕」並非易事,但Tove Nyholm巧妙地在作品中傳達了「寬恕」的情感經驗,協助人們在與作品互動後,自發性地相互交流,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神奇設計呢?
Tove Nyholm接觸了幾位受訪者,邀請他們分享生命中寬恕或被寬恕的回憶,並在徵求對方同意後製成錄音檔,以保存受訪者當下深刻的情緒。她製作了一個巨大而黑暗的迷宮,迷宮內設置有很多個轉角,錄音檔被放置在各個角落的發光線框裡。
參考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KB1OcI9j5g
走進迷宮,尋著伸手不見五指的幽暗,隨著謹慎而緩慢的腳步,遠處傳來的悠悠嗓音也越來越清晰。再往前幾步的黑暗角落裡,人聲源自於五角形的發光線框,訴說著一段關於「寬恕」的生命故事。人們可以選擇站在線框外,與故事保持一段距離,也可以選擇站進線框,主動讓聲音中的嘆息、啜泣、懺悔充斥體內,隨著故事的情緒起伏。
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的故事,如:一位男同志感到被神拋棄、女孩被繼父偷窺洗澡的恐懼、因吸毒入獄而與女兒長痛的闊別...無論多麼心如刀割,最後,在「寬恕」與「被寬恕」中,被輕輕的放下了。
參考音檔:
http://www.tovenyholm.dk/English/sounds.htm
在走出迷宮後,參與者承擔著許多生命的情感,也很自然地引發內在的共鳴,因此,參與者大都不約而同地分享個人經驗,並撫慰彼此心中的傷痛…
這個作品在丹麥、紐約得到了熱烈的迴響,下一站卻是一個特別的地方──烏干達。
如前一陣子廣為流傳的「KONY 2012」影片所述,烏干達反政府游擊隊「Lords Resistance Army」掀起的腥風血雨是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這個恐怖組織綁架數千名孩童,並逼迫其成為童兵和性奴隸,童兵在暴力訓練中被要求肢解自己的親人和喝死者的鮮血,女孩被關在軍營裡隨時遭受蹂躪,大多數都不幸慘遭輪姦。巨大的痛苦籠罩著被撕裂的社會,戰爭帶給受害者的精神創傷,在社會中潛伏著沉重的隱患...
KONY 2012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4MnpzG5Sqc
當「Voices from Within」計畫來到了烏干達,巨大的迷宮已不適用狹隘的居住地,居民甚至沒有看過音響。Tove Nyholm為了配合當地的風土民情,大幅調整了裝置:茅草屋的中央放置著一面烏干達傳統的大鼓,在鼓面下包裹了音源,人們圍坐成一圈,聆聽當地人民以盧干達語所訴的「寬恕」經驗。
在動盪不安的政局下,人們內心的恐懼成了不能說的祕密,密度極高的住宅區,人們的情感卻是極端疏離的。奇妙的是,在走出了承載生命故事的茅草屋,參與者開始試著交談,在情感交流中展現真性情...
「Voices from Within」聚焦於聽覺的設計,透過他人生命故事的誘發,引導人們走入彼此的內心釋放傷痛,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以藝術為媒介的深度治療。除了讚嘆藝術帶來的生命厚度,身為治療師,Tove Nyholm的獨特設計也帶給我們另一個角度的省思。
Tove Nyholm官方網頁:
http://www.tovenyholm.dk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臨終照護職能治療(End of Life Care)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80976855428852&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下午認識了職能治療師服務的特殊領域--「End of Life Care(臨終照護)」。
大部份臨終者去世時,都希望在至親好友的陪伴下在家安息,但在現代醫療系統接管臨終和死亡的同時,臨終者往往得在陌生的白色巨塔徬徨地迎接生命的結束。
Helen Morgan分享在Palliative Team(安寧緩和團隊)的實務工作,協助我們意識到人生的最後一趟旅程,是很需要引領的。
在臨終者被告知所剩不多的時日後,醫師會轉介給Palliative Team,免除對末期病人不必要的處置,協助病友與家屬度過醫院、家中以至死亡的轉銜過程。為了全面性支持臨終者的身心靈,這個跨專業團隊成員包含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宗教人員及義工等等,合作對象當然也包括臨終者和其家庭,所有人的共同目標是協助臨終者發揮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Helen Morgan分享:「從前從事孩子的社會工作,持有的是對未來永不放棄的積極,在安寧工作學會的卻是平靜地放下。」這個轉念的反差和臨終者相當雷同。Palliative Team因為被戲稱為Death Team(死亡團隊),很多臨終者在知道被轉介後是拒絕開門的,只從門縫中悄悄覷著傳說中的死神;但事實上,Palliative Team旨於引領臨終者在邁向死亡的路上,活出最圓滿的人生。
許多人在知道大限已近時,會不知所措地「等死」,像是:呆坐著看電視、躺在床上不願起身,等待時間像流沙一樣逐漸淹沒自己...
可人生的最後一趟旅程,生活品質該是最美好的。
Palliative Team引領臨終者做死亡前的規劃:和親友深入交流生命議題、處理悲痛和失去的感受、討論信仰中的死後世界…職能治療師在團隊中的職責,很接近電影The Bucket List(一路玩到掛),協助臨終者在剩餘的日子裡度過最豐盛的人生。
職能治療師引導臨終者執行有意義的活動,如:寫信給親愛的家人、與遠方親人視訊、整理家中的收藏、共享團聚時光...這些病前能輕易達成的活動,在生理狀態持續惡化下是很奢侈的盼望,職能治療師以調整過的活動、輔具、代償等,協助臨終者盡可能達成功能性獨立,發揮身為人的最大價值。
臨終者擁有自主權來參與喜好的職能活動,病程中被限制不能吃的美食,臨終者可以在輔具支持下好好享用;欣然承受從前極力避免的舟車勞頓,只為再見瑰麗的落日餘暉;有些人甚至願意花幾個小時自己刮鬍子,就為了堅持其生命尊嚴。
每個人渴望的人生樣貌都不一樣,我們何以替臨終者決定最後的方向?
正因生命無價,安寧照護的成效難以衡量。但無疑地,當支持生命圓滿地抵達終點,其永恆的笑容確是最寶貴的福報。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80976855428852&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下午認識了職能治療師服務的特殊領域--「End of Life Care(臨終照護)」。
大部份臨終者去世時,都希望在至親好友的陪伴下在家安息,但在現代醫療系統接管臨終和死亡的同時,臨終者往往得在陌生的白色巨塔徬徨地迎接生命的結束。
Helen Morgan分享在Palliative Team(安寧緩和團隊)的實務工作,協助我們意識到人生的最後一趟旅程,是很需要引領的。
在臨終者被告知所剩不多的時日後,醫師會轉介給Palliative Team,免除對末期病人不必要的處置,協助病友與家屬度過醫院、家中以至死亡的轉銜過程。為了全面性支持臨終者的身心靈,這個跨專業團隊成員包含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宗教人員及義工等等,合作對象當然也包括臨終者和其家庭,所有人的共同目標是協助臨終者發揮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Helen Morgan分享:「從前從事孩子的社會工作,持有的是對未來永不放棄的積極,在安寧工作學會的卻是平靜地放下。」這個轉念的反差和臨終者相當雷同。Palliative Team因為被戲稱為Death Team(死亡團隊),很多臨終者在知道被轉介後是拒絕開門的,只從門縫中悄悄覷著傳說中的死神;但事實上,Palliative Team旨於引領臨終者在邁向死亡的路上,活出最圓滿的人生。
許多人在知道大限已近時,會不知所措地「等死」,像是:呆坐著看電視、躺在床上不願起身,等待時間像流沙一樣逐漸淹沒自己...
可人生的最後一趟旅程,生活品質該是最美好的。
Palliative Team引領臨終者做死亡前的規劃:和親友深入交流生命議題、處理悲痛和失去的感受、討論信仰中的死後世界…職能治療師在團隊中的職責,很接近電影The Bucket List(一路玩到掛),協助臨終者在剩餘的日子裡度過最豐盛的人生。
職能治療師引導臨終者執行有意義的活動,如:寫信給親愛的家人、與遠方親人視訊、整理家中的收藏、共享團聚時光...這些病前能輕易達成的活動,在生理狀態持續惡化下是很奢侈的盼望,職能治療師以調整過的活動、輔具、代償等,協助臨終者盡可能達成功能性獨立,發揮身為人的最大價值。
臨終者擁有自主權來參與喜好的職能活動,病程中被限制不能吃的美食,臨終者可以在輔具支持下好好享用;欣然承受從前極力避免的舟車勞頓,只為再見瑰麗的落日餘暉;有些人甚至願意花幾個小時自己刮鬍子,就為了堅持其生命尊嚴。
每個人渴望的人生樣貌都不一樣,我們何以替臨終者決定最後的方向?
正因生命無價,安寧照護的成效難以衡量。但無疑地,當支持生命圓滿地抵達終點,其永恆的笑容確是最寶貴的福報。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丹麥癌症復健(Cancer Rehabilitation in Denmark)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79511912242013&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中午來自丹麥的訪問學者Dr. Karen la Cour,分享了癌症復健在丹麥的現況,其中她分享一個設計給癌症患者及其家庭的五天營隊,讓我感觸很深。
營隊的招生對象是由癌症患者邀請身邊的至親,一起參與五天的活動,協助個案學習建立健康、有意義的生活常規,也協助親人了解如何和患者討論疾病及生命的議題。
許多個案透過重新再設計的生活自理、藝術創作、運動等活動找回能力感,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家人也因為營隊中的成長,學習建立親密而知心的陪伴關係,幫助個案在結束營隊後,喜悅地邁向生命中最後一段旅程。
「They are sick and healthy.(他們是病著且健康的。)」Dr. Karen la Cour溫暖地微笑著,分享一位學會經營生活品質的癌症患者回饋:「當我參與喜歡的活動時,我感覺不到疼痛,甚至忘記自己生病了。」
短暫的午後使我們見證生命的光,看見世界各地的職能治療師都在為人們努力著,很高興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我們臺灣的職能治療師也要加油!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79511912242013&set=a.129976040528934.1073741841.116850985174773&type=1&theater
中午來自丹麥的訪問學者Dr. Karen la Cour,分享了癌症復健在丹麥的現況,其中她分享一個設計給癌症患者及其家庭的五天營隊,讓我感觸很深。
營隊的招生對象是由癌症患者邀請身邊的至親,一起參與五天的活動,協助個案學習建立健康、有意義的生活常規,也協助親人了解如何和患者討論疾病及生命的議題。
許多個案透過重新再設計的生活自理、藝術創作、運動等活動找回能力感,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家人也因為營隊中的成長,學習建立親密而知心的陪伴關係,幫助個案在結束營隊後,喜悅地邁向生命中最後一段旅程。
「They are sick and healthy.(他們是病著且健康的。)」Dr. Karen la Cour溫暖地微笑著,分享一位學會經營生活品質的癌症患者回饋:「當我參與喜歡的活動時,我感覺不到疼痛,甚至忘記自己生病了。」
短暫的午後使我們見證生命的光,看見世界各地的職能治療師都在為人們努力著,很高興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我們臺灣的職能治療師也要加油!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大腦的語言重建旅程(The Journey of Language Reconstruction)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來LA念書兩個多月了,大腦也經歷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起初一個月,因為對英語的不熟悉,有很多感受卻有口難言,連他人的溫暖問候都不知如何回應,在團體中經常是沉默的,深刻體會到失語症的無力與無助。
第二個月,大量的討論課及朋友聚會,促使我很多時候必須當下就立刻反應。在急迫的壓力下表達後,朋友臉上紛紛出現了疑惑的表情,才發覺自己講出拗口的中式英語,且說話時常因為複雜的中翻英思維而欲言又止。
直到最近,由於沉浸在全英語的學習環境,大腦記住了許多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對話,交談時開始可以反射性地出現英語片段,內在對話甚至逐漸以英文取代中文,雖然還趕不上團體討論的速度,但已漸漸習慣一對一的會話。
這段語言重建的過程,讓我想起,過去好幾個情感豐沛的自閉症孩子,在努力表達未果後的氣惱與挫折,還有失語症的阿姨和伯伯每次開口想分享經驗談時,卻只能在費盡全力後長嘆一口氣。語言交流的難題,直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常讓語言障礙的朋友承受不被了解的痛。
坦白說,如何不讓溝通阻礙真實自我的展現,真的是很困難的課題。留學生有同鄉的互相支援,有共同的語言可以分享,那連母語都說不出口的個案呢?連第一語言都受限的他們有多寂寞…
感謝這段特殊的人生旅程,幫助我體驗語言障礙朋友的苦,更希望能帶著這份體悟在未來提供適時的支持與陪伴。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人因工程專家(Ergo Life Solutions)
文╱江婕瑋職能治療師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38836909464778&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theater
Dr. Barb Phillips下午為我們講解人因工程(Ergonomics),內容是在臺灣時就很熟悉的,大致是運用生活中的器材,協助工作者的身體姿勢維持正中位置(Neutral Position)來預防職業傷害,是大部份職能治療師都有的概念和技巧。
讓我十分驚訝的是,Dr. Barb Phillips專精於人因工程27年,甚至自己開了一間公司,經常接各大企業的案子,促進員工建立身心健康的生活型態,改善辦公室的文化與環境,協助個人人生規劃的生涯教練(Life Coaching),以及組織團隊發展顧問的企業教練(Business Coaching),她是真的把職能治療的價值帶入生活中!
我很興奮地和Dr. Barb Phillips聊到,協助企業建立身心健康的環境是臺灣很需要,也是我非常有興趣的,她很熱情地邀請我有空可以拜訪她,她很樂意分享她的心路歷程,也期待有一天可以來臺灣協助有需要的人。
感謝神奇的吸引力法則,又拓展了一條學習的道路!
有興趣歡迎參考Dr. Barb Phillips官方網站Ergo Life Solutions:
http://www.ergolifesolutions.com/index.html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38836909464778&set=a.323353044346502.98454.100000154267360&type=1&theater
Dr. Barb Phillips下午為我們講解人因工程(Ergonomics),內容是在臺灣時就很熟悉的,大致是運用生活中的器材,協助工作者的身體姿勢維持正中位置(Neutral Position)來預防職業傷害,是大部份職能治療師都有的概念和技巧。
讓我十分驚訝的是,Dr. Barb Phillips專精於人因工程27年,甚至自己開了一間公司,經常接各大企業的案子,促進員工建立身心健康的生活型態,改善辦公室的文化與環境,協助個人人生規劃的生涯教練(Life Coaching),以及組織團隊發展顧問的企業教練(Business Coaching),她是真的把職能治療的價值帶入生活中!
我很興奮地和Dr. Barb Phillips聊到,協助企業建立身心健康的環境是臺灣很需要,也是我非常有興趣的,她很熱情地邀請我有空可以拜訪她,她很樂意分享她的心路歷程,也期待有一天可以來臺灣協助有需要的人。
感謝神奇的吸引力法則,又拓展了一條學習的道路!
有興趣歡迎參考Dr. Barb Phillips官方網站Ergo Life Solutions:
http://www.ergolifesolutions.com/index.html
訂閱:
文章 (Atom)